​​​www.qsezjwxy.com​​​​​
​​青少儿作家文学院
青少儿作家文学/中小学文学作文/学习交流分享平台
   
四十年家乡炊具 云南作家:周家鸿
一条普通的河,蜿蜒流过我的家乡,河岸的家一天天变换着色彩,也变着炊具。 穿补巴衣吃糠菜饭的年代早已过去,再回眼看一看困扰了几代人的炊具,我们似乎可以从一个小村
来源:转载 | 作者:云南作家:周家鸿(西畴汉族) | 发布时间: 2021-06-13 | 637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四十年,家乡的炊具(散文原创)

云南作家:周家鸿(西畴汉族)

 

一条普通的河,蜿蜒流过我的家乡,河岸的家一天天变换着色彩,也变着炊具。  穿补巴衣吃糠菜饭的年代早已过去,再回眼看一看困扰了几代人的炊具,我们似乎可以从一个小村看到国家的巨大变化。在滇东南,由于长期交通闭塞,石山区人民又因大山阻隔,难予走向外界,守着山上几十年一生的柴草,生活的困难可想而知,然而,炊具的变化却给沿河一带的人们带来了不少启示。  上世纪七十年代,我家乡坑凹不平的街道上,每逢赶集,都有一半多是从周围村寨来的卖柴人,排了长长一大串,不到黄昏人不散,而居民们煮饭的家什,大多是用土筑成,灶口足够小孩子爬进去,有的人家直接把柴捆成小把,做饭时,—忙起来,就用脚把柴踢进灶里,一大码柴转瞬即化成了灰烬。有的人家根本不用土筑,直接在地上挖个坑,支口锅,就成了灶。再往前些看,五十年代的大锅饭,把人们的思维转到了新的层次上,食堂里,一大排老虎灶雄赳赳地矗立着,面对着绵延青山。本来茂盛的树木,便名正言顺地被这些“老虎口”吞食了。工作组下队时,如果不熟悉地形,只要朝着冒炊烟的房屋走去,保准能找到村社干部。那时,有“办法”的人家要煮小灶,那是决不能见到炊烟的,否则将会遭受各种各样的怀疑和批判,只好在床前烧几缺炭火,或煨或炖,也有少数有人在外工作的人家,用煤油炉,但都只能是“地下活动。”  这时炊具就有了极大的变化,我就曾在家中的阁楼上,发现了一个比拳头大一点的土制小风炉,据说这是生病的奶奶当时用于煨稀饭的。如今这种炉已成古董,皱裂的口子向后人昭示着历史。七十年代末,家乡开始大规模改制回风灶,但山上的柴却已砍光了,芨芨草和松叶成了我家的主要燃料,村庄的炊烟又开始变浓,黄昏时分,处处可见到飘散四起的烟雾,荷锄而归的农人与哞叫的牛群,构筑了真正的暮归图。  一九八〇年后,由于交通开始变好,家乡一带成了最先拉煤作燃料的地区,大车媒运了进来,农村人发现,焦黑的煤比柴草火力大,又省时省事,在新式的节能灶里,一窝煤就可煮熟一餐饭。后来又有人开始做起了型煤加工,研制炉灶,最先做煤炉生意的个体户,到今天竟成了首富。这时,淡淡的炊烟笼罩的家乡,都是忙碌的生意人。  现今的家乡,几乎已经看不到炊烟了,有的只是山更青水更碧,村庄更整齐秀丽,经济发展,除了在衣著上表现外,反应较快的就数炊具了,如今的家乡,街道上已普及电炊,用上了液化石油气,村庄里,都在争先恐后地建沼气。走过这一带,不仅村落干干净净,而且还有说不完的话题,人们在电视机旁快活地相聚,在电脑和手机上诉说今生的幸福日子,诉说没有炊烟,而味道却越来越浓的生活。  炊具定会越来越少,在这个网络已经改变人们生活和工作状况的新时代,微波炉、电磁灶、高级油烟机无处不在,人们的环境意识不断提高,被烟熏黑了的房梁衬托着的老屋,将成为历史和古迹,走进每一幢宽敞明净的农舍,我从家乡炊具的变迁里,看到了祖国发展的希望和民族图腾的曙光。再过些年月,我们又将从变化的炊具里,看到更多日益繁盛的村庄。

 

作者简介  周家鸿,男,汉族,1965年3月生于云南西畴兴街镇,曾在基层从事农村农业工作十数年,在县级文联工作七年,担任过副主席、主席,在文山州文联工作十四年。业余创作散文、诗歌、报告文学,海内外发表作品四百余万字。80余篇作品被选录入《中国精短美文100篇》、《中国散文诗精萃》、《文化文山》、《水悟文山》等文集。100多篇作品获各种征文奖。已出版诗集《料理秋月》、《山上的村庄 》,散文集《背后的世界》,现在云南文山州文联工作,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、云南文山州作家协会主席。